2025-07-06 14:50来源:会员发布
在天文学家研究古印度经典《梨俱吠陀》时,他们发现其中提到了一次发生在约6000年前的日全食,这使其成为已知的最古老日食记录。
《梨俱吠陀》是一个汇集了多种宗教和哲学流派的格言与颂歌的文献,成书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。与大多数宗教文本一样,它记录了一些历史事件,虽然大部分与其编纂时期相近,但也有一些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代。例如,文中多次提到春分时太阳升起的方位。一篇文献提到春分时太阳位于猎户座,另一篇则提到在昴宿星。
这些描述为天文学家提供了确定这些参考文献年代的依据,因为地球自转时会像陀螺一样摆动,从而改变重要天文事件的相对位置。目前春分点位于双鱼座,而在公元前4500年左右则位于猎户座,公元前2230年左右则在昴宿星,这表明《梨俱吠陀》中记录的一些事件的记忆早于其编纂时间。
《梨俱吠陀》的语言充满了象征和隐喻,使得区分神话与历史变得困难。然而,孟买塔塔基础研究所的Mayank Vahia和日本国家天文台的Mitsuru Soma两位天文学家认为他们找到了古代日食的证据,并在《天文历史与遗产》杂志上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。
这些段落描绘了太阳被黑暗和忧郁“刺穿”的华丽场景,并提到邪恶生物使太阳的“魔法艺术消失”。天文学家注意到,这些段落并未提及拉胡和克图的故事,这是一则较晚的印度神话,关于日食的传说,表明这些段落的描述早于这些故事的创作。
进一步的分析帮助天文学家缩小了日食的时间范围。它发生在猎户座的春分时,同时也在秋分的前三天。这是一场日全食,必然发生在《梨俱吠陀》最终作者所处的地区。
天文学家发现,只有两个可能的日期符合这些条件:公元前4202年10月22日和公元前3811年10月19日。这两个日期均早于目前已知的最古老日食记录——一块来自叙利亚的泥板,记录了公元前1375年或公元前1223年的日食,以及一块可能记录公元前3340年日食的爱尔兰岩石雕刻。
《梨俱吠陀》中新发现的参考资料突显了日全食如何吸引古代人们的注意,以及古代文献如何帮助我们今天理解天体事件。